“玉米多穗,主要是由于雌雄穗开花不协调造成的,往往是雄花开过了,而第一雌穗却没开花,主穗位优势丧失,不能抑制其他腋芽发展成穗,便产生了多穗现象,而这些多出来的玉米穗大多为空穗,基本上不结实或结实率很低,对产量影响较大。”近日,记者在大丰市采访时发现了一些春玉米多穗株,特请玉米栽培专家、扬州大学陆卫平教授分析了玉米多穗现象发生的原因。
玉米在正常情况下一株只结1个穗子,主要是先发育的幼穗有穗位优势,能抑制其他腋芽的幼穗分化和发育。如果遇异常高温、干旱、雨涝等恶劣天气,先发育的玉米幼穗在逆境条件下发育受阻,不能形成足量激素抑制其他腋芽穗分化和发育,其穗位优势就会丧失,玉米秆上就可能长出多个幼穗。一株结多个穗子,养分分散供应,穗子就会变小,结实率也会下降,对产量影响大。另外,玉米受粗缩病等病害危害,也会出现多穗现象。也有些玉米多穗现象是由遗传特性决定的,如甜糯玉米品种一株多穗现象很普遍。
可能导致玉米穗位优势丧失的因素有很多。花期遇到连续阴雨,雌穗吐丝不畅,或者雄穗不能正常开花散粉,影响授粉、受精;在玉米抽穗前后半个月的需水关键期,土壤水分供应不足,会导致雌穗、雄穗抽生的时间间隔延长,导致花期不遇,影响第一雌穗受精结实;病虫危害,也会导致第一雌穗发育不良甚至停止。在玉米拔节后的雌穗发育阶段,如果肥水充足,植株体内过多的营养物质无法消耗,也有形成多穗的可能,此时把多余的果穗掰掉,只保留1~2个果穗,可使玉米雌穗的穗形和结实率基本正常。
陆卫平说,我省春玉米由于间套种的需要,种植密度较低,光照和肥水条件较好,田间部分植株会结2个甚至更多个雌穗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般省内培育的品种所结的多个穗子生长发育和结实都比较好,对产量影响不大;而一些北方过来的春玉米品种,由于不太适应本省气候,往往每穗结实率都较低,减产较重。
当前生产上种植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多有“假熟”现象,即玉米苞叶提早变白而籽粒尚未停止灌浆。一般在玉米授粉后40~45天,即乳线下移到1/2~3/4时农民往往就将玉米收获,此阶段收获比玉米完全达到生理成熟早8~10天,一般要减产8%左右,中晚熟品种的减产幅度则达到10%以上。根据多年试验,在不影响秋种的情况下,玉米尽量晚收可延长灌浆时间,从而稳定和增加粒重,提高玉米商品品质。一般中熟品种在授粉后40天到完熟前,每晚收一天,千粒重可增加两克左右。
玉米成熟的外部长相特征是苞叶变白松散,籽粒变硬,皮层光亮。玉米籽粒生理成熟的主要标志有两个:一是籽粒与穗轴相接的断面处出现黑色层,二是籽粒乳线消失。生育期在100天左右的品种,授粉26天前后,籽粒顶部淀粉沉积、失水,成为固体,中下部为乳液,两者之间形成较明显的乳线。随着淀粉沉积量增加,乳线逐渐向下推移。当籽粒含水量下降到40%左右时,粒重达最大值的90%左右,乳线上方坚硬,下方较硬有弹性,为玉米的蜡熟期。从外观看,多数品种果穗苞叶由绿变黄,但仍包得较紧。授粉后50天左右,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失,籽粒含水量30%左右,果穗苞叶变白并且包裹程度松散,此时粒重最大,玉米产量最高,是玉米的最佳收获时期。玉米收获后只要及时腾茬整地,均可做到适期播种。
玉米种植以山地为主,是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。玉米大小斑病统称为玉米叶斑病,历年来是海东镇高发病害,对此可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防范,措施如下:
1、选用抗病品种,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,避免品种单一化。
2、改进栽培管理技术要实行大面积轮作和处理病残体,及时大面积摘除玉米底部病叶,适时早播,施足基肥,增施磷钾肥,做好中耕除草、培土工作,提高抵抗力。
3、药剂防治
把握时机合理喷药,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,每7天一次,连喷2一3次。即发病初期用70%代森锰锌500倍喷雾,或70%的甲基托布津、或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每亩用50一80毫升,兑水20千克,于晴天下午均匀喷于叶面。